73岁退休工程师独创光纤设计方案

2013-09-16 admin1

退休13年后,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3研究所汪业衡教授的名字出现在国际光学界的著名学术期刊上——日前出版的美国《应用光学》杂志刊登了一篇题为“极宽频三包层光纤的靶向设计方法”的论文,审稿人对汪业衡这篇长达8页论文给出的评价是:“文章通过数值研究突破了三包层光纤色散性能的关键结构参数,这些结果对于先进光纤设计领域至关重要。”对于73岁的汪先生来说,这篇论文至少是其多年研究价值的一种证明。

我们现在所用的通信光纤的原理是高锟博士1966年首先发明提出的,但其带宽已经远不能适应现时之需。上世纪末,极宽频带的光子晶体光纤成为研究主流,然而这种光纤用于长途通信仍面临诸多技术瓶颈,全球光纤领域的研究者都在试图破解这些难关,这次汪业衡的论文为该光纤走向实用化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。

1986年,一位世界公认的光纤理论权威在一篇论文中写道:“尽管多年来光纤理论界作出了巨大努力,但截面形状对光波导传输性能的影响,迄今我们知之甚少”。次年,47岁的汪业衡选了这个课题,受研究所委派赴法国进修近两年。1989年起,汪业衡提出了在不同坐标系下分析一般截面光波导模式的四种方法。其中在圆坐标系下提出的方法,比国际上沿用了20年的点匹配法可靠和准确,引起法国、英国、印度、澳大利亚等国学者的关注,其结果被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列为参考标准。

2000年,汪业衡退休。2001年全国人大开会,时任科技部长谈到外国专利包围的挑战。第二天,他就到上海图书馆查专利文献,不久便申请了自己的第一份发明专利。2003年,他写成关于光纤色散稳定性理论研究的论文,论文中提出的光纤实现思路得到著名光学专家王大珩院士的重视。一个月内王老三次长途电话向他了解情况,询问得很仔细。接着他写信给两位院士,请他们推荐开展后续研究的协作单位。其中一位院士作了推荐,但最终不了了之。

2007年2月,修改后的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》删去了退休科研人员不得申请基金的相关条文。受到鼓舞的汪业衡很快提出单模通信光纤革新的课题,通过23所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,但申请未被受理,理由是:“因申请人已退休,无申请资格,不予受理。”最终由于没有实施单位,又没有任何资助,汪业衡被迫放弃了几十份发明专利。

今年5月,他给《应用光学》杂志寄去长篇论文。一个月之内,7位评审人谢绝评审。在他表示计算结果可用现有商业软件重复后,编辑部很重视,再次组织评审。现在,不仅论文发表,编辑部还邀请汪业衡当评审人。

退休13年来,汪业衡以自己有限的退休工资和几乎全部时间投入自己钟爱的研究,平时他的生活非常简单,主要的兴趣就是看书看报、做计算、查资料,家人一度对他甚有意见。汪业衡说,他最大的苦恼是退休之后,无法得到资助,无法找到协作单位,难以及时了解行业内的更多新动态。退休后,他也曾参加了几次全国性的学术交流会,并在会上作了交流;后来实在是因为囊中羞涩,最近几年的学术会议他已拿不出路费和会议注册费,只好作罢。

眼下,汪业衡最关心的是,我国能否在世界上率先做出甚宽带单模三包层光纤产品。他非常想与国内同行一起讨论和分享单模通信光纤发展的基本规律,为制成多种极宽频带三包层光纤产品尽自己所能。

电话咨询
邮件咨询
在线地图
QQ客服